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贵州遵义(7雄)、务川(1雌)、毕节(蝌蚪);湖北利川(2雄、1雌);重庆南川(蝌蚪)、万盛(3雄)标本。
成体:雄性体长67.Omm,雌性体长66.5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1。头较大而宽扁,吻端钝圆,吻棱较显;鼻孔位于吻棱下方,距吻端较近;颊部向外倾斜,有一凹陷;眼较大,瞳孔纵置,椭圆形;鼓膜较显;颞褶细,钝角状;无犁骨齿;舌后端缺刻深;咽鼓管孔大。
前肢较细长,前臂及手长为体长的56%左右;指细长,第一指略长于第二指,短于第四指,指端球状、色浅;关节下瘤不显,掌突高而窄长,内外掌突长椭圆形,排成倒“八”形。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左、右跟部相遇;胫与足等长,不到体长之半;趾细长,基部具微蹼,缘膜较窄,趾端球状、色浅;内蹠突椭圆形,无外蹠突。
皮肤较粗糙,整个背面满布小疣,疣上具刺迹;唇缘及颞褶部有细小疣粒;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扁平,体侧有圆疣10多个;四肢背面小疣略呈纵行排列,股后疣较少。咽喉部及四肢腹面有分散的浅色小圆疣,其余腹面皮肤光滑(雄蟾有胸腺1对)。
生活时体背面紫褐或深紫黑色,体侧疣粒、腋腺、股后腺及股后疣粒均为橘红色;四肢背面有褐黑色横纹或横纹不甚规则;体腹面浅灰棕色,咽喉及胸前部和四肢腹面具紫灰色或深灰色麻斑,腹部无斑或斑纹不显。即将完成变态的幼蟾,生活时体背面深紫色,腋腺及股后腺大,橘红色;体侧及股后疣粒橘红色或浅黄色,四肢有横纹,股部有6条左右;腹面色浅。
第二性征:雄蟾第一、第二指及1对胸腺上的刺已脱落,刺迹隐约可见;无声囊,有雄性线。
蝌蚪:体形肥大;体尾呈紫色,腹面及尾肌浅褐色,腹面可透视内脏;液浸标本体尾暗褐色,上、下尾鳍满布暗褐色细点,腹面灰白色。第26—38期蝌蚪后肢芽平均4.5mm左右,体全长104mm,尾长62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2;大者全长可达120mm。体宽大于体高,尾长约为体长的一倍半;吻端圆,外鼻孔周围有乳突10个左右;眼小,位头背侧;出水孔位左侧,无游离管;肛管与下尾鳍相连,斜开口于右侧;尾肌发达,上、下尾鳍几等高,尾末端钝圆。口部位于吻端下方,口周围均有乳突,仅上唇中央缺1—3个乳突位置,两口角副突甚多,并延伸到下唇乳突内侧,其上多有小齿,角质颌强。查看后肢芽开始发育至11mm长时的各地蝌蚪,各部特征比较如表42所示。
表42 红点齿蟾各地蝌蚪特征比较
Table 42 Comparisone of tadpoles of Oreolalax rhodostigmatus Hu et Fei from three regions
特征
地区 湖北利川 四川南川 贵州毕节
体全长 大者达111mm 达100 mm左右 大者达120 mm
体色 深紫色或浅紫色 洞内者白色七灰白色可透视内脏,洞口者紫灰色 深紫色
观察蝌蚪数 41个 49个 35个
上唇正中前后有两行短齿 唇齿式
多为 I∶1+1, I∶7+7/8+8∶I或I∶1+1, I∶8+8/9+9∶I共20个 I∶1+1, I∶6+6/7+7∶I者4个 I∶1+1, I∶7+7/8+8∶I或I∶1+1, I∶8+8/9+9∶I共20个
唇齿式变异
幅度 I∶1+1, I∶6+7/7+7∶I至I∶1+1, I∶9+9/10+10∶I之间有各种组合者16个 I∶1+1, I∶5+5/6+6∶I至I∶1+1, I∶7+7/8+8∶I之间有各种组合者16个 I∶1+1, I∶6+6/8+8∶I至I∶1+1, I∶8+8/9+9∶I之间有各种组合者15个
上唇正中只有一行短齿 唇齿式
多为 I∶7+7/7+7∶I或
I∶8+8/8+8∶I各2个 I∶7+7/7+7∶I者7个 I∶8+8/8+8∶I者1个
唇齿式
变异幅度 I∶9+9/8+8∶I者1个 I∶6+6/I∶I 6+6至I 8+8/8+8∶I之间有各种组合者12个
舌前乳突 多指状 多指状 多指状
将完成变态蝌蚪 腋腺、股后腺 生活时橘红色 液浸标本乳白色 生活时橘红色
体侧圆疣颜色,个数 生活时体每侧各有10余个浅黄色圆疣 液浸标本每侧4—8枚乳白色疣粒 生活时体每侧有10余枚白色圆疣
体色 全身深紫色 全身浅红褐色,尾浅褐 全身深紫色
蝌蚪生活环境 栖于石灰岩溶洞水凼或泉水凼 栖于泉水洞内和石灰岩溶洞内水凼 栖于石灰岩溶洞水凼内
一个右前肢已伸出的变态者,全长100.5mm,体长40mm,口部尚无变化;上唇齿
有2排完整,唇齿式为:I∶1+1, I∶8+8/9+9∶I,掌突显著;l个已具四肢的变态蝌蚪,经室内饲养15天,体长34.7mm,尾仅残留4mm,体背色深紫色,有黑色斑点,体侧约有10个浅黄色圆形疣,腋腺及股后腺橘红色。
蝌蚪口腔底部结构(图107: b):舌前乳突3对,其间无小乳突,第一、第二对为手状,第三对呈单指状、有分枝;舌原基不明显,无舌乳突;无舌前嵴;无口腔顶场;侧嵴乳突树枝状;口腔底场呈长椭圆形,底场乳突长,每侧11—14枚;场内前半部中线上疱粒排列成纵行,而在其两侧几无疮粒,后半部满布疱粒,并延伸至腹腭帆之间;口腔囊横椭圆形,囊前和囊后有疱粒或短乳突;腹腭帆有骨针支持,有分泌窝,其后缘中部有3对几等大的突起,中缺刻小而不明显。鳃篮呈横椭圆形,宽大于长;每侧篮内有3个鳃室。
蝌蚪口腔顶部结构(图107: c):鼻前场两侧壁各有3枚细长乳突,其间有6枚疱粒,排列成两横列。两内鼻孔横裂,其前壁缘上有鼻前乳突1对,呈指状;后壁缘有鼻瓣突1对,短小。鼻后场内有乳突6对,左右对称排成两行,前3对为小乳突,后3对较大,呈指状且外例1对粗长;中嵴呈半圆形,边缘呈锯齿状,中央1对较两侧者大;侧岭乳突1对,呈手状(图107: c)。口腔顶场成卵圆形,其每侧8—9枚单指状乳突,后外侧有小乳突和疱粒;场内密布疱粒,向后达腺体带。腺体带窄长,横过中部,分泌窝明显;左、右背腭帆两内侧缘各有细长小乳突约10枚。
成体:雄性体长67.Omm,雌性体长66.5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1。头较大而宽扁,吻端钝圆,吻棱较显;鼻孔位于吻棱下方,距吻端较近;颊部向外倾斜,有一凹陷;眼较大,瞳孔纵置,椭圆形;鼓膜较显;颞褶细,钝角状;无犁骨齿;舌后端缺刻深;咽鼓管孔大。
前肢较细长,前臂及手长为体长的56%左右;指细长,第一指略长于第二指,短于第四指,指端球状、色浅;关节下瘤不显,掌突高而窄长,内外掌突长椭圆形,排成倒“八”形。后肢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左、右跟部相遇;胫与足等长,不到体长之半;趾细长,基部具微蹼,缘膜较窄,趾端球状、色浅;内蹠突椭圆形,无外蹠突。
皮肤较粗糙,整个背面满布小疣,疣上具刺迹;唇缘及颞褶部有细小疣粒;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扁平,体侧有圆疣10多个;四肢背面小疣略呈纵行排列,股后疣较少。咽喉部及四肢腹面有分散的浅色小圆疣,其余腹面皮肤光滑(雄蟾有胸腺1对)。
生活时体背面紫褐或深紫黑色,体侧疣粒、腋腺、股后腺及股后疣粒均为橘红色;四肢背面有褐黑色横纹或横纹不甚规则;体腹面浅灰棕色,咽喉及胸前部和四肢腹面具紫灰色或深灰色麻斑,腹部无斑或斑纹不显。即将完成变态的幼蟾,生活时体背面深紫色,腋腺及股后腺大,橘红色;体侧及股后疣粒橘红色或浅黄色,四肢有横纹,股部有6条左右;腹面色浅。
第二性征:雄蟾第一、第二指及1对胸腺上的刺已脱落,刺迹隐约可见;无声囊,有雄性线。
蝌蚪:体形肥大;体尾呈紫色,腹面及尾肌浅褐色,腹面可透视内脏;液浸标本体尾暗褐色,上、下尾鳍满布暗褐色细点,腹面灰白色。第26—38期蝌蚪后肢芽平均4.5mm左右,体全长104mm,尾长62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2;大者全长可达120mm。体宽大于体高,尾长约为体长的一倍半;吻端圆,外鼻孔周围有乳突10个左右;眼小,位头背侧;出水孔位左侧,无游离管;肛管与下尾鳍相连,斜开口于右侧;尾肌发达,上、下尾鳍几等高,尾末端钝圆。口部位于吻端下方,口周围均有乳突,仅上唇中央缺1—3个乳突位置,两口角副突甚多,并延伸到下唇乳突内侧,其上多有小齿,角质颌强。查看后肢芽开始发育至11mm长时的各地蝌蚪,各部特征比较如表42所示。
表42 红点齿蟾各地蝌蚪特征比较
Table 42 Comparisone of tadpoles of Oreolalax rhodostigmatus Hu et Fei from three regions
特征
地区 湖北利川 四川南川 贵州毕节
体全长 大者达111mm 达100 mm左右 大者达120 mm
体色 深紫色或浅紫色 洞内者白色七灰白色可透视内脏,洞口者紫灰色 深紫色
观察蝌蚪数 41个 49个 35个
上唇正中前后有两行短齿 唇齿式
多为 I∶1+1, I∶7+7/8+8∶I或I∶1+1, I∶8+8/9+9∶I共20个 I∶1+1, I∶6+6/7+7∶I者4个 I∶1+1, I∶7+7/8+8∶I或I∶1+1, I∶8+8/9+9∶I共20个
唇齿式变异
幅度 I∶1+1, I∶6+7/7+7∶I至I∶1+1, I∶9+9/10+10∶I之间有各种组合者16个 I∶1+1, I∶5+5/6+6∶I至I∶1+1, I∶7+7/8+8∶I之间有各种组合者16个 I∶1+1, I∶6+6/8+8∶I至I∶1+1, I∶8+8/9+9∶I之间有各种组合者15个
上唇正中只有一行短齿 唇齿式
多为 I∶7+7/7+7∶I或
I∶8+8/8+8∶I各2个 I∶7+7/7+7∶I者7个 I∶8+8/8+8∶I者1个
唇齿式
变异幅度 I∶9+9/8+8∶I者1个 I∶6+6/I∶I 6+6至I 8+8/8+8∶I之间有各种组合者12个
舌前乳突 多指状 多指状 多指状
将完成变态蝌蚪 腋腺、股后腺 生活时橘红色 液浸标本乳白色 生活时橘红色
体侧圆疣颜色,个数 生活时体每侧各有10余个浅黄色圆疣 液浸标本每侧4—8枚乳白色疣粒 生活时体每侧有10余枚白色圆疣
体色 全身深紫色 全身浅红褐色,尾浅褐 全身深紫色
蝌蚪生活环境 栖于石灰岩溶洞水凼或泉水凼 栖于泉水洞内和石灰岩溶洞内水凼 栖于石灰岩溶洞水凼内
一个右前肢已伸出的变态者,全长100.5mm,体长40mm,口部尚无变化;上唇齿
有2排完整,唇齿式为:I∶1+1, I∶8+8/9+9∶I,掌突显著;l个已具四肢的变态蝌蚪,经室内饲养15天,体长34.7mm,尾仅残留4mm,体背色深紫色,有黑色斑点,体侧约有10个浅黄色圆形疣,腋腺及股后腺橘红色。
蝌蚪口腔底部结构(图107: b):舌前乳突3对,其间无小乳突,第一、第二对为手状,第三对呈单指状、有分枝;舌原基不明显,无舌乳突;无舌前嵴;无口腔顶场;侧嵴乳突树枝状;口腔底场呈长椭圆形,底场乳突长,每侧11—14枚;场内前半部中线上疱粒排列成纵行,而在其两侧几无疮粒,后半部满布疱粒,并延伸至腹腭帆之间;口腔囊横椭圆形,囊前和囊后有疱粒或短乳突;腹腭帆有骨针支持,有分泌窝,其后缘中部有3对几等大的突起,中缺刻小而不明显。鳃篮呈横椭圆形,宽大于长;每侧篮内有3个鳃室。
蝌蚪口腔顶部结构(图107: c):鼻前场两侧壁各有3枚细长乳突,其间有6枚疱粒,排列成两横列。两内鼻孔横裂,其前壁缘上有鼻前乳突1对,呈指状;后壁缘有鼻瓣突1对,短小。鼻后场内有乳突6对,左右对称排成两行,前3对为小乳突,后3对较大,呈指状且外例1对粗长;中嵴呈半圆形,边缘呈锯齿状,中央1对较两侧者大;侧岭乳突1对,呈手状(图107: c)。口腔顶场成卵圆形,其每侧8—9枚单指状乳突,后外侧有小乳突和疱粒;场内密布疱粒,向后达腺体带。腺体带窄长,横过中部,分泌窝明显;左、右背腭帆两内侧缘各有细长小乳突约10枚。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整个背面满布小疣; 2个掌突高、长椭圆形,排成倒“八”形;体侧有10余个极显著的橘红色或浅黄圆疣;腋腺及股后腺大而圆,橘红色。蝌蚪体形肥大,大者全长达110mm,第一行短唇齿的下方,又有1行短唇齿位于左、右第一、二行唇齿之间,唇齿式一般为I∶1+1, I∶8+8/9+9∶I,或I∶1+1,1∶7+7/8+8∶I;两口角处副突多,且有小齿。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红点齿蟾的成体首次由邓其祥于1971年2月在贵州遵义泗渡公社(乡),海拔1040m的一住宅旁的柴堆下发现的。蝌蚪先后在重庆南川、贵州毕节、湖北利川海拔1100—1790m的山区大量见到,如表43,多栖于石灰岩溶洞或泉水凼内,少数个体生活在近泉水源头之水沟内,白天一般隐蔽在深水石缝中或石下,出外游动者多底栖,夜间出外者较多,游动时虽较缓慢,但溶洞壁陡水深,蝌蚪稍受惊扰,潜入深水或石缝中,不易捕捉。在四川南川金佛山的仙米洞,洞口有一泉水流入洞内,洞口的蝌蚪体尾呈紫灰色,眼正常。而洞内距洞口50—100m处的蝌蚪,其体尾白色或灰白色,眼小,皮肤透明,内部器官清晰可见。将此蝌蚪带回室内,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后,其体色逐渐变深,眼变成正常大小,皮肤透明度减弱。由此可以看出,此蝌蚪长期生活在黑暗处,其颜色变浅,而转入阳光下生活体色即可变深,这说明外界环境的改变,可以引起该蝌蚪的色变。
解剖4月期间采于湖北利川的雌蟾标本,卵巢内的卵直径为1.7mm,呈乳白色。5—7月在有蝌蚪生活的环境中未发现成体和卵块,大蝌蚪多已长出后肢芽,个别蝌蚪已具四肢。此外,刚孵化不久体长25mm左右的小蝌蚪甚多,根据以上情况分析,5—7月红点齿蟾的繁殖季节可能已过。
解剖4月期间采于湖北利川的雌蟾标本,卵巢内的卵直径为1.7mm,呈乳白色。5—7月在有蝌蚪生活的环境中未发现成体和卵块,大蝌蚪多已长出后肢芽,个别蝌蚪已具四肢。此外,刚孵化不久体长25mm左右的小蝌蚪甚多,根据以上情况分析,5—7月红点齿蟾的繁殖季节可能已过。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湖北(利川)、四川(兴文)、重庆(南川、万盛、武隆、奉节、丰都、万县、华蓥山)、贵州(水城、毕节、遵义、务川、清镇、威宁、正安)、湖南(桑植)。
分类讨论
讨论 红点齿蟾的蝌蚪由杨抚华等于1956年5月在重庆市南川县金佛山的仙米洞(海拔1100m)内首次发现,并见到一个具四肢的变态期蝌蚪(胡淑琴、杨抚华,1960)。1959年5月又在贵州毕节县龙洞叉窝(海拔1250m)见到各期蝌蚪及一个即将完成变态者,以上两地蝌蚪因体色、唇齿等特征有一定差异,Liu和Hu(1960)曾分别描述为仙米洞Scutiger sp.和毕节Scutiger sp. 蝌蚪;1974年6—7月在湖北利川县寒池又见到大量不同发育时期的蝌蚪及一个即将完成变态者(费梁和叶昌媛,1982a);费梁等于1979年4月和1991年4月,分别在利川见到成体。经过对上述各地区的系列蝌蚪至变态末期的幼体进行了反复对比研究,各地蝌蚪唇齿式的变异幅度大,但基本特征相同;即将完成变态的幼蟾在腋腺、股后腺、体侧及股后的疣粒以及掌突等特征均与采于贵州(务川、遵义)和湖北(利川)的雄蟾成体的特征均较一致。根据以上资料可以说明,上述地区的蝌蚪(包括变态者)与贵州遵义(模式标本产地)见到的成体均属于红点齿蟾。